如果谷歌開始經營自動駕駛汽車,這對全世界的整車廠來說必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吧。谷歌不僅在ICT產業有強大的實力,在汽車產業內也頗具實力。請看圖2-1。
每年,整車廠都會公開銷售額與去年、當年銷售臺數,而在企業經營的根本——股東權益方面,2013年,豐田達到了約14兆日元,打敗大眾一舉獲得全球第一;其當期凈利潤(稅后屬于股東的利潤)同樣獲得全球第一。
把谷歌放進這些整車廠中進行對比,如果按照股東權益的規模排列,谷歌已經排到了第三位。因此從其未來競爭的基本體力來看,它已經超過了戴姆勒和本田。
圖2—1 汽車整車廠與谷歌的股東權益·當期凈利潤(2013年度)
另外,每年當期凈利潤的累積形成了股東權益。因此,如果谷歌的產業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瓦解,那么排名比戴姆勒低的整車廠在今后會被谷歌拉開更大的距離。
因此,一旦谷歌像我們所推斷的那樣正式進軍汽車產業的話,全球整車廠將迎來一個巨大的新競爭者。而在日本的汽車產業里,具有能與谷歌對抗的規模的企業,只有豐田這一家。
那么,股東權益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?
股東權益是籌措資金時財務表格內重要的一個項目。金融機構幫助企業融資時,一定會關注“融資金額是股東權益的幾倍”這一問題。從外部籌措資金以投資設備或實行M&A時,股東權益的多少是決定“業務落實的規?!钡年P鍵。
圖2-2中,股東權益是每期計入的當期凈利潤(有分紅時,就從當期凈利潤中減去分紅)的疊加。所以也可以說,股東權益就是“企業的歷史”,如果業界的競爭環境沒有發生巨大的變化,那近幾年內的狀況應該也不會有大的改變。
圖2—2 企業經營的力度
但是,當業內開始發生革新、競爭環境急劇變化時,這一杠桿就會發揮很大的作用。強大的企業會更強大,弱小的企業則會更加被壓得喘不過氣。
如果期間收入為赤字,股東權益就會減少,甚至因此進入惡性循環。日本電機產業的情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。
圖2-3顯示的是2001—2013年之間,蘋果、三星、索尼、松下的股東權益的變化情況。
圖2—3 電機制造商的股東權益的變化情況
在2001—2013年期間,蘋果的股東權益翻了24倍,好似在照著指數函數方程式擴大一般。蘋果分別在2001年與2007年發售了iPod與iPhone,開創了智能機市場。它將自己的拳頭產品硬件與ICT組合,創建了手機市場競爭的新規則。而三星則因開發了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和NAND閃存元件,再加上智能機的開發,利潤迅速擴大,將股東權益翻了7倍有余。
反觀蘋果、三星的競爭對手索尼與松下,它們在商品和元件的競爭中敗下陣來,又因雷曼事件(Lehman Shock)后經濟低迷的影響,加之稅后利潤為虧損,預期收益無法實現,造成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損。在這樣接二連三的打擊下,股東權益開始減少。結果,這些企業不僅在投資大型設備時舉步艱難,最后甚至落到要變賣產業和工廠的地步。
這是一個企業經營杠桿的負面影響變成現實的真實案例。在2001年,松下的股東權益比三星上升得更快,而到了2013年,三星的股東權益是松下的9倍。